打破歷史次元壁 ,讓唐詩活在21世紀的晨光里 | 康橋課堂
在課上背誦唐詩,以流行唱腔詮釋古典詩詞,用琵琶演奏“大珠小珠落玉盤”的美,用英文朗誦《將進酒》,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中文課?英文課?音樂課?都錯啦!這其實是康橋初中卓揚班的歷史課!
在初中教務處G7歷史組四位老師的精心設計下,歷史課變得多元而有趣味,倍受學生歡迎!一起去感受下吧~
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,當千年后的少年用水墨丹青還原李白的獨酌;用英文演繹《琵琶行》的哀愁,我們發(fā)現:唐詩從未老去,它正在10后學生的指尖綻放新的光芒。
感受了詩意的重構和藝術的轉化,那么今天,讓我們走進這場“我與唐詩”的青春邂逅,看歷史主題作業(yè)如何成為文化傳承的星河驛站。
打破歷史的次元壁 ,讓唐詩活在21世紀的晨光里康橋G7的歷史課上在學習隋唐盛世時,我們不愿讓那段輝煌僅停留在課本的敘述中,而是希望學生能真正觸摸到那個時代的文化脈搏。“歷史不是標本,而是流動的河。”作為主題作業(yè)的設計者,我們始終在追問:如何讓七年級的小同學觸摸到唐詩的溫度呢?“我與唐詩”的主題作業(yè)正是基于這樣思考而來的。
“我與唐詩”,主體是“我”,也就是G7的學生,讓學生通過自己擅長的形式展示唐詩。在整個創(chuàng)作的過程中,學生需要去了解唐朝詩歌的內容,探究詩歌創(chuàng)作的時代背景、詩人的情感表達。這一次次的“接觸”都能讓學生與唐詩的關系變得更為親密。
他們不僅是在完成作業(yè),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。這場實驗的終極目標,是讓唐詩從古老的典籍中跳脫出來,成為學生表達自我、理解歷史的新語言。
打造多元課堂 ,在詩韻中看見成長的另一種可能在一次G7的家長開放日中,一位家長與我們分享了孩子對歷史的熱愛——尤其是對唐詩的癡迷。這位家長期待,歷史課堂能突破傳統(tǒng)的教學模式,以更開放、多元的方式,讓孩子在興趣中探索,在創(chuàng)作中自信綻放。
康橋學校重視家長的反饋,也堅信教育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(fā)展。我們多元的課程體系和文化氛圍,正是為了激發(fā)學生的無限可能。因此,《我與唐詩》主題作業(yè)不僅是一次學科融合的嘗試,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實踐——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創(chuàng)意任務,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解讀經典,讓歷史不再遙遠,讓詩歌成為表達自我的媒介。
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:讓唐詩成為一座橋梁,連接過去與未來,連接學習與熱愛,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詩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閃光點。
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:那些比分數更動人的瞬間在《我與唐詩》的創(chuàng)意實踐中,我們見證了最動人的教育圖景——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,正被孩子們用他們熟悉的語言重新激活。他們在詩中遇見另一個自己,也在心中悄然生長一種文化自信。
當學生們用AI譜曲、用短視頻演繹、用雙語朗誦時,他們不僅在解碼唐詩的藝術密碼,更在完成一場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。這種表達打破了"傳統(tǒng)"與"現代"的二元對立,讓李白杜甫的詩句自然地流淌進孩子們的精神世界。正如教育學家所言:"傳統(tǒng)不是供奉的香火,而是永不熄滅的火焰。"在這場跨越千年的青春對話中,唐詩正以全新的姿態(tài),繼續(xù)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傳奇。
作為教育者,我們突然醒悟:教育的真諦不在于填滿知識的容器,而在于點燃探索的火種。我們看到的是一群真正的知識探險家——他們帶著好奇的羅盤,在古今中外的疆域自由穿行。這樣的學習沒有標準答案的桎梏,只有發(fā)現的驚喜;沒有被動接受的倦怠,只有主動求索的激情;蛟S,這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樣:讓每個學習者都成為手持火炬的尋寶者,在照亮文化瑰寶的同時,也照亮自己的成長之路。
【報名信息】
免費電話:400-8080-302
聯系人:歐陽老師 手機:17310788597 微信:Anne8597
江老師 手機:18017921033 微信:jiangyue2046
來源: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:http://www.cv666.cn/kskq/dongtai/3810.html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(fā)布、編輯整理上傳,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,不為其版權負責。如果您發(fā)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請與我們取得聯系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電子郵箱:jiangyue2012@qq.com